#咖啡常問|第十九回 — 到底咖啡豆袋上的標籤在說什麼 🔍

你有否遇到過,走到咖啡吧台前,看著台上一排列隊的咖啡,一袋袋的咖啡豆上有著一大堆字,產地莊園海拔品種處理法,以及風味介紹,你總是只能從風味介紹中挑選到你想要嚐試的味道,而一旦失去了那段介紹,上面的一大堆資訊對你來說也沒大多意思。迷惘完一番後,還是好請咖啡師介紹一款近似你喜歡的咖啡豆。下次再去,還是再一次走以上的輪迴。

但其實一如葡萄酒或是威士忌的酒標,我們總能在咖啡豆袋上的豆標看岀一些端倪,好讓我們在未買入和未試飲該款咖啡豆以前,對它也能有一些基本的瞭解。雖說因著烘焙師的技巧和希望突顯的風味特色不一,再上咖啡師的手法也會令風味呈現有所不同,但我們還是能遵循著豆袋上資訊的一些線索,在喝下去以前有著基本的想像。

這次的 #咖啡常問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像,希望簡單解說豆標的不同部份,讓大家看著豆標的時候也不用再發呆!

當然,咖啡豆和酒也是一樣,即便是同一個莊園同一品種的岀品,不同批次的風味就會有所不一樣。而且,咖啡的豆標並無如酒標一樣嚴謹的監管制度,所以在不同豆標上會展示的資料多少也很依賴烘焙品牌的設計。*

  • 產地|大至國家,小到地區,這些資訊大多都會在豆標上岀現。而咖啡豆本來就是農作物的一種,可種植咖啡豆的地方並非每個地方都可以,而不同國家的風土環境,以至經濟農業發展,均有機會會影響到咖啡風味的呈現。而同一國家裡,不同地區如沿海或是近高山的微氣候也會影響到風味的不同發展。這是你第一個可以作為參考的指標。
    作為較籠統的參考,中美洲地區,當中包括危地馬拉和巴拿馬,風味上呈現大都較平衡,富多樣香氣,且果酸大都清爽明亮。而我最喜歡的南美洲,如哥倫比亞和巴西,則是帶更活潑的果酸度,果甜度高,風味上則亦多醇厚複雜。至於也門和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,因著資源分佈和地區發展等因素,咖啡質素和風味上也十分多樣,不過較多見是富柑橘酸度或是雅緻酒香。最後亞洲地區如印尼、台灣、雲南等地,風土影響下則多以草本風味為基調。
  • 莊園 / 合作社 / 小農|這個資訊不一定會在豆標上岀現,不過這些都是為你指明咖啡豆的直接生產者是誰。小農就是一些獨立的農莊或農夫,他們可能只種植少量咖啡豆,所以規模相對較小。合作社主要是由一些不同的農夫或莊園合作斥資組成的,可能會一起合資購買設備或是共同處理銷售。
    而莊園則是一個品牌的概念,大多是些歷史較悠久,資源較充足的咖啡種植品牌,如較有名的巴拿馬艾利達莊園(Elida Estate)哥倫比亞的棕櫚樹與大嘴鳥莊園 (La Palma y El Tucan)等,都是在市面上滿常見的。不過在這些大型莊園內多會再有分級制,所以也不一定每個批次都一樣。
  • 咖啡品種|過往在咖啡的學習裡,大部份人瞭解到的咖啡品種均是…

--

--

咖啡日常|COFFEE DAILY

🚩 Created by Sophie | Co-Founder of 咖啡日常 | 「那些關於咖啡的事」| @coffeedaily_